请选择分类 分类

泽头镇果农利用物联网技术管理果园

2018-11-07 08:37:09 1503   管理员

                                                                  

7.jpg


走进国家级现代苹果产业技术示范基地——泽头镇峰山村生态苹果种植基地,记者被这里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种植技术“震”住了:坐在基地的终控室,技术人员通过观察两个大屏幕上的信息就能了解果园情况。

  “左侧屏幕显示的是果园的空气质量、温度、土壤墒情、病虫害及当日的天气情况等,右侧屏幕显示的则是果树的生长及管理情况。”基地负责人谭业明向记者介绍,“这是一套‘智慧农业感知管理系统’,通过安装在苹果园内的土壤传感器、空气捕捉器和监控摄像头,系统每隔1.5小时就会将各项数据汇总到远程控制终端上,终端再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送到服务管理平台,一旦出现指标值不达标,系统就会响起警报。”

  更让记者耳目一新的是,由于3G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技术人员可以通过3G智能手机访问果园的智能管理平台,实时的环境变量、设施的运行情况和历史数据便会清晰地显示在手机上,果园的监控管理不再受到时空局限,实现了传统农民做梦都想不到的“手机种树”。此举更是吸引了来自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客户入园“认领”果树。“认领”后,无论身处何地,随时可查看自己所定制苹果的生长状况。

  传统的农业粗放型管理仅凭着农户多年来的种植经验,多少会出现灾害预警滞后的现象。而物联网系统的出现,让农户学着“用数据说话”,这样一来,大大节省了人工,提高了管理效率。

  峰山苹果的门道不止如此

  同样是苹果,别人是论斤卖,而峰山村直径大于100毫米、重1.2斤以上的苹果每个能卖到60元。

  “峰山村的苹果,是一个有‘智慧’的苹果,它不仅是物联网智慧的结晶,而且有编码、有身份、能溯源,最最重要的是,有品质。”在做了多年实业的谭业明看来,只有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有效融合,才能生产出最地道的有机产品。

  其实早在建园初期,谭业明就在果园内布下了“天罗地网”。

  为全面改善土质、增加土壤透气性,他在地下铺设了90厘米厚的秸秆、20厘米厚的土杂肥,并在土层内安装了智能传感器。为防止出现水源污染和外来物体漂移,他在果园周边种植了林木作为天然隔离带。在600亩果园内,烟台农科院的专家专门为其培育了22000棵脱毒树苗。种植过程中,拒绝使用大化肥,施用通过认证的有机肥,推广绿色有机技术,真正实现了零污染、零添加。

  过去果园要除草,现在却要种草?记者发现,在谭业明的果园内,遍地都是“杂草”,随便一挖,就能挖出蚯蚓,这样原始的生长环境不影响苹果生长吗?

  “看似粗放管理,实则精耕细作。”谭业明解释,不打除草剂,让果园有选择的“杂草丛生”,是为了确保果园的生态平衡,以天敌治虫模式实行生物防护,才能保持物种多样性。

  谭业明所做的这一切,都被安装在各个角落的13个高清摄像头看在“眼里”,也被远在千里之外的客户们记在“心上”,更被众多技术专家牵挂着。原来,在“智慧农业感知管理系统”的“专家在线”栏目上,众多国家级苹果技术产业的相关专家可通过视频上果园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种应对措施,为果农提供有效帮助。

  在科学管理下,这里的苹果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溶性固性物、抗氧化酶含量相当于普通苹果的3倍,切开后不氧化。每一批出园苹果都附带来自农业部指定检测机构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报告,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型连锁超市。

  目前,谭业明的苹果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先后注册了“品味真”、“泽峰园”两个商标,成立了德丰农业有限公司和和丰果蔬专业合作社。为全面提高果农的种植技术,他积极联系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全国各大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并充分发挥合作社规模优势,实行规模化生产,帮助果农抱团闯市场。

  如今,合作社已吸收成员3700多户,辐射周边5个乡镇,年可为每户社员增收6000多元。合作社也先后荣膺“国家农业部技术产业体系标准化示范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