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分类 分类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8-11-08 09:47:00 1440   管理员

                                                              

8.jpg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实现的解决方案,“互联网+”深刻影响了我国金融政策的制定,并且早已经深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也逐步走上了一条“电商化”、“信息化”的发展轨道,农村互联网金融中逐步崛起,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正在快速形成。

  互联网金融火爆,但其并非一线城市的专利,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聚焦“三农”问题的时候,把目光对准了更为具体的农村金融改革,而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符合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政策方向,成为上好的题材。

  国内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在农村不断收缩,农村信用社成为支农的主力军。按照现有农村信用社网点数量计算,我国每个乡镇仅有1.02个服务营业网点,每16个行政村只有1个服务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相对匮乏。

  传统农村金融遭遇互联网金融

  金融这个高富帅的行业,在农村一直水土不服。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去农村开网点,因为网点成本较高,农村居住密度低,金融业务量不够,很容易导致这些网点入不敷出。

  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方式,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将长期扮演鲶鱼的角色,当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比例达到一定程度,互联网金融便可利用大数据嵌入农村新经济,进而将带动整个农业行业出现新的爆发式增长。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与产品服务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农村金融发展互补点在于:互联网金融发挥门槛低、效率高等多重优势,将服务切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缓解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矛盾,提高金融配置的效率;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的支付模式改善用户对实体网点依赖和服务体验差等问题;互联网金融与农村传统金融实现快速、有效结合,将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

  由于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和无国界的特性,互联网企业纷纷以其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争先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填补了大量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同时长期服务三农领域的三农服务商,也纷纷利用互联网技术服务客户,形成了目前四类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主体:三农服务商、电商平台、P2P平台和传统金融机构。

  三农服务商在农业产业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用户数据与客户资源,凭借客户信用数据的累积优势,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迅速的进入农村金融服务商行列,提供独特的农村互联网金融解决方案。

  大型电商平台积累了消费者的购买数据,收集了销售者和供应商的信用数据,数据已成为了电商平台进入金融行业最大的优势。

  P2P网贷平台通过互联网将资金需求端与资金供给端实现有效对接,是实现普惠金融的一个有效手段,其更加关注低端客户,而中国最庞大的低端客户群无疑是来自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这也是大量的P2P平台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群体的重要原因。

  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服务机构,纷纷加大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投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全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痛点

  1、金融机构在农村投入大、成本高、覆盖率低、市场基本薄弱

  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去农村开网点,因为网点成本较高,农村居住密度低,金融业务量不够,很容易导致这些网点入不敷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瓶颈,凸显设施基本不足问题。

  2、农民虽有借款需求,但贷款存诸多硬伤

  农民往往没有抵押物、担保人,面对这些硬伤,银行很难把钱放心借给农民。但农民在农业生产、添置房产、婚丧嫁娶时,又有借款需求,因此不少农民借款都是通过民间借贷,非常不规范。

  3、农村网民占中国总网民数的1/3

  很多PC时代无法触网的农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手机接触到了移动互联网。据悉,农村的网民数大概占整个中国总网民数的1/3,有1.7亿左右,其中的1.5亿是手机网民,其平时手机上网的比率比城市还高3个百分点。手机在农村已越来越普及,互联网在改善农村经济现状方面逐渐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农村是梦想的沃土,那么金融正是其源头活水。专业人士表示,虽然互联网金融整体体量还小,在农村更小,但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方面的突出能力使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可以有效降低,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