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分类 分类

水肥一体化的“大账本”:土地增效 农民增收

2018-11-19 15:31:02 1539   管理员

                                                   

4.png


水肥一体化多年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倡导和推广的农艺技术。我国水肥一体化最先从华北、东北、西北等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开始推广,在果园、蔬菜和经济作物上应用较多。2010年至2016年,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从无到有,7年时间推广面积达7000万亩。

近年来,山东和内蒙古不断转变农业用水方式,积极尝试和推广水肥一体化应用,并逐渐形成规模,从科研、示范向产业化过渡,他们都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这段时间,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农民孙乐斌家的5000亩地,长势喜人。别看50多岁的孙乐斌种了这么多地,可他并不觉得累。今年,他的地里安上“田园大脑”,浇地、施肥、喷药全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

孙乐斌:今年种的地最多,最省事,最省工。

“田园大脑”就安装在孙乐斌家地头上,小房子里安装了用来精准配药、过滤水质的装置,设备管理人员早就根据孙乐斌家玉米的情况,把每个阶段需求的水、肥、药的用量和比例都设置好,输入到了系统里。孙乐斌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点,玉米所需的“营养餐”和“对症药”就自动喷施到了地里,而且精确度比孙乐斌这个种地老把式高很多。

之前,孙乐斌种玉米生产都是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基本不追肥。播种时一次性施肥,导致前期肥料随雨水或灌溉水流失严重,后期基本靠天等雨,养分、水分供应不足,影响籽粒灌浆。

今年,政府补贴建起了水肥药一体化设施,一个人、一部手机,就能轻轻松松给玉米精准追肥,而且还让他少用水60%到80%、少用肥30%到50%、产量却能增加15%左右。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长张天辉:农药误差0.3‰到0.5‰,肥料的误差1%到5%,节水60%到80%,节肥30%到50%。节地5%到8%。省工,一个APP实现万亩田的灌溉施肥喷药,节本增效。

张天辉说,大水漫灌不仅会把营养及大、中、微肥淋溶至地下,造成肥料浪费、污染地下水源,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肥料中的氨态氮蒸发,还会污染环境。而水肥药一体化,根据玉米不同时期不同需求,精准配比肥和药,而且是直接作用在玉米根系。除此之外,还有病虫害监测的功能。

张天辉:遥感卫星监测,当病虫害还是卵虫的时候,就能监测到,给手机远程控制一个预警,不同作物不同病虫,进行各种药剂的配比。

与此同时,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也在转变农业用水方式,从今年起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210万亩智能灌溉项目,这种技术不仅能减少覆膜污染,还能在种植过程中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比大水漫灌节水60%。

今年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13000亩节水示范区搭建起了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平台,可以随时监测种植区的温度湿度,作物的生长状况,各项指标参数一目了然,让作物种植更加精准科学。

合作社理事长马忠臣:浅埋滴灌一小时50吨水,专家指导后,一小时25吨水就够用了。

通辽市科尔沁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了减少地下水消耗,当地转变农业用水方式,从201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实施210万亩浅埋滴灌高效节水项目,项目区同步搭建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打造智慧种植灌溉云平台,实施这一项目后,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由53%提高到84%以上。

科尔沁区水务局局长秦岭:通过对土壤墒情、土壤肥力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全自动化的灌溉系统,让工程能够长久地发挥作用,实现既节水,又增产的效果。

智慧设施应用,精准给药、给肥、给水,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有效区施肥转变、由数量农业向品质农业转变,示范基地积聚起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说,这样大数据的存储为智慧农业发展生产提供了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和生产依据。

骆世明:大农业发展很重要是往生态化方向转变,不仅仅要高产,还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达到食品安全的目标,齐河做的工作注意到了这几方面,对大面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水肥一体化设备价格并不便宜,想要大面积推广应用就必须在降成本上下功夫。中国农业大学李光勇教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致力于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

李光勇:我国大面积种植的都是粮食作物,我们必须想办法降低农民的投入,提高产量,并且少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

按照2016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将达到1.5亿亩。要完成这一目标,意味着年均推广速度要达到2000万到3000万亩,李光勇说,未来还要在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上多发力:

李光勇:以色列的成本是一亩地1500到2500块钱,我们降低到了500到700块钱。这样水肥一体化技术就可以在大田上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