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到荷兰考察过的人,对那里的大型连栋温室都印象深刻。从高空俯瞰,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进入温室,各种自动化设备、流水线工作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的强大。前段时间,《有农有艺》全球农业研究室也到了荷兰,看到了这样的温室设施,不少同行人表示,如果将这种温室引进中国,将极大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然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1)设备
荷兰的温室能源设备的核心是热电联产。其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由管道供应。热电联产消耗的燃气成本大概占到了荷兰温室生产成本的25%-35%(约40-60万人民币/公顷/年)。
荷兰是一个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而且基础建设良好,但在我国国内,两个条件均无法满足。天然气价格昂贵,管道铺设不可能,不具备使用这个核心能源设备的能力。国内使用煤炭作为主要加热资源,煤耗量大。按照北京实际用煤量来算,在北京生产一公斤西红柿的耗能为48.6MJ,大约是荷兰消耗量的2.7倍,而且这是在未考虑电能输入的情况下。同时,北方生产实际耗煤量普遍高于计算值,其原因是我国由于人员素质和管理原因普遍存在一边加热一边通风的现象。
(2)人才
荷兰温室的控制系统设置经常可以多达上千项,所以要求操作者应当具有良好的植物生理学知识、基本的电脑技能、物理、数学、材料、工程学知识,管理人员进入的门槛较高。由于国内习惯了粗放式管理,且极为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企业即使投资了大型设备,由于人员技能的限制也很难发挥出系统的全部能力。
(3)投资
成本上,日光温室亩建设成本约为15万元,仅仅考虑建设成本,大型连栋温室大约是这个数字的十倍;产量上,荷兰温室在满足上述的能源需求的条件下大概能够达到日光温室的5~6倍。所以,如果作物为常规蔬菜,由于日光温室的0能源输入特点,荷兰温室毫无竞争力。
日光温室近年来在我国已有了初步发展,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与提升。
第一,标准化设施生产、建设;
第二,采用智能的灌溉系统取代现在的粗放灌溉。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错误,要将农民的劳动力尽量集中到采摘收获阶段去;
第三,逐步用基质取代土壤;第四,使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即使是小农户自家生产,政府也应当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引入管理;第四,发展低成本传感器,使用简单、低成本的智能控制方案,控制卷帘,自然通风除湿、降温,对温室气候实现尽可能的调控;第五,逐步升级新的控制设备和能源设备。
温室生产受到地理地貌、气候条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应照搬任何一种模式。荷兰能站在设施农业最顶端的原因是综合的,我们应当学习的,是荷兰从实际出发的发展方式,要根植本土,坚持使用科学的方式,发展适合中国,甚至是适合具体地区的农业设施,从实际和市场出发,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