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第三届菜博会期间,记者采访了解到,物联网开始走进传统的温室蔬菜大棚,尝试以智能管理取代人工管理,不仅为种植户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为种植户带来了真金白银。
“右边屏幕显示的是园区内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包括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左边则是远程监控画面。”12日上午,兰陵县兰陵镇利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物联网管理办公室内,技术员黄圣指着农业物联网智能监控平台介绍说。顺着这个控制终端延伸出的数据线向棚内走去,每走几步就会发现一个细长竖立的架子,上面挂着几个带有天线的小盒子,这就是用于收集数据的无线传感器。
该合作社理事长李玉红告诉大众网记者,所谓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利用无线网络,使用传输系统,监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控制浇水、施肥、降温等系统操作,来达到科学管理蔬菜生产的目的。从去年开始,合作社的52个大棚进行物联网试点,效应凸显。
黄圣介绍说,物联网就是种植户每时每刻的“管家”,比如,蔬菜大棚有时候需要放风(大棚调节温度的一种方式),什么温度最适宜?放风的时间应该多久?种植户一忙忘了怎么办?这一切,物联网都可以解决,温度一旦不适宜,物联网会自动提醒种植户。
物联网一头连着蔬菜大棚,一头连着终端市场。物联网试验大棚的蔬菜在进入市场前都要贴上二维码。二维码上标注产品名称、产品认证、追溯码等信息。大众网记者用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手机屏幕就会显示采摘日期、种植户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产品信息。李玉红告诉大众网记者,这就是智能可追溯系统,通过物联网,远在百里之外的消费者就可以看到这边大棚蔬菜种植管理的全过程。
李玉红介绍说,这种智能管控,改变了以前凭经验种菜的局面,通过调节温度、湿度,病虫害的发病率能减少6成以上,可以为种植户减少至少10%的损失;同时,物联网对对蔬菜成长的各个要素进行智能管控,产品无论是在颜色、条形、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均能达到有机标准,其价格每斤要多卖1-3毛钱,每个大棚就能为种植户增收1-2万元。
在兰陵,虽然物联网技术已经走进蔬菜大棚,但李玉红认为,物联网技术真正推广开来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