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8日于成都召开的“2016中国智能设施渔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介绍称,作为渔业强国,中国水产品总量已经连续27年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也是世界唯一一个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
以2015年为例,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699.7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高达37.94%。赵兴武表示,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十三五”规划的水产品6600万吨左右的年产量。这反映了中国渔业在由量的提升向质的提高而转变。
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渔业所呈现出来的产出率低、小作坊式生产及智能化不足等短板。中国水产协会秘书长司徒建通指出,中国水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然进入了“拐点”,发展智能渔业已经迫在眉睫。
水产业“大而不强”
尽管连续27年来水产量世界第一,但中国渔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数据显示,在渔业高度发达的挪威,每个劳动力年平均生产量为195吨鱼,而中国只有7吨左右。
除劳动生产率低外,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同样突出,“我在山东威海的时候发现,渔船上的作业人员年纪基本都在50岁以上,10年、20年以后谁来养鱼是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指出。
资源浪费则是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专家在会上表示,欧盟养殖水利用率为每立方米水产产出30千克,而在中国这一数据只有不到1千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水资源污染的现象越来越频发。
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渔业养殖业发展的现状是养殖分散,养殖主体以渔民和农民等个体户为主,很少出现家庭农场、公司化的企业等主体。”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是生产率低和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渐趋消失时,中国渔业的转型更显得迫在眉睫。
迎智能化“契机”
“机器代替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李道亮称。而在渔业劳动生产率高的挪威,其生产实现了装备化和机械化,通过物联网实现饲料的精准投喂,从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魏宝振表示,现代水产养殖业一定是养殖技术、装备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的养殖业,需将现代水产养殖业同物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实现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走集约化精准养殖的道路。
智能化对科技素质整体偏低的渔民无疑是个挑战,司徒建通表示,从十二五全国科技素质普查数据来看,全国平均科技素质在5%,农民的科技素质为3.7%,而渔民科技素质还低于农民科技素质。
在严虎看来,水产养殖业正迎来一个走向规模化和智能化的契机。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化状态和智能化状态一度高于养猪业,但现在远低于养猪业。在经历了2007年以来的猪价波动后,国内生猪养殖单位由2007年的2亿多个减少至1亿多个,直到现在仅剩4000个左右,养殖数量在减少,单体的规模却在扩大。水产养殖业在经历了连续两三年的低迷和亏损状态后,也迎来了非常好的契机。